孩子“自私”不爱分享,可能父母这里出了问题 | 你问我答11 · 关于分享
您是否有关于性与性别的疑问,却苦于无处解惑?怎么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性教育?为了更好地传播相关知识,我们的“你问我答”板块回来啦!
欢迎您通过文章评论、后台留言、微博、知乎、头条等途径,向我们提问,每周六晚,我们会总结读者问题,分为不同主题进行解答。感谢您的支持!
Q:从孩子小的时候,我就注意不娇惯他,要养成他慷慨、大方的性格。
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我也会要求他把自己的玩具和客人一起玩,他每次就不高兴,抱着玩具不撒手,我们都不得不从他手里拿出来给别人。结果他就大哭大闹不愿意,有一回还抢过来,发脾气把玩具摔坏了!我都在别人家长面前尴尬得不知道怎么说!
我去幼儿园接他,也看到他抢别人正在玩的玩具。我很害怕,不知道怎么会养成这么自私霸道的孩子?我做错了吗?
1. 擅自把孩子的玩具拿走——不是孩子的错!错在父母!
很多父母认识到了“分享”的重要性,于是无论孩子愿不愿意,当家里来客人时,都在没有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把孩子的玩具拿给别的小朋友,并且教育孩子应该分享。如果孩子大哭大闹,父母还会加以指责。
在这里,我们想提醒父母:这不是孩子的错!错在父母!父母拿孩子的东西必须征得孩子的同意,即使出于教会孩子分享的动机,也不能强迫孩子分享。因为这是孩子的东西,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权利。
父母在没有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拿孩子的东西给别的小朋友分享,不仅没有尊重孩子的权利,而且事实上也很难达到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教育目的。
首先,自己的东西被拿走会给孩子带来一种不安全感。换一个角度来说,父母的这种行为让孩子患得患失,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占有欲。当他们害怕自己的东西被抢走时,他们更容易选择把东西紧紧地攥在手心,不愿意分享给别人。
其次,父母也给孩子做了“反面教材”,即可以不征求别人的意见,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很多父母会质问孩子:你怎么能抢别人的东西呢?殊不知,这种行为的习得有时来源于父母自身。
2. 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指出,2~6岁的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是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之一。也就是说,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认识世界也往往从“自我”出发。这是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普遍特点。
因此,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时,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孩子,而不是训斥孩子:“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自私?”“不就是一个玩具嘛,这么小气可不行!”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一阶段的孩子不愿意分享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是更多的需要父母的引导。
此外,孩子有心爱的东西是非常正常的。就像父母自己也有不愿意分享的东西。不愿意分享的原因有很多,有时是因为东西本身。虽然在父母眼里不过是一个玩具,但是孩子的世界很小,玩具对于孩子来说是很珍贵的,尤其是孩子自己还没有玩够,或者害怕被弄坏的时候。
也可能,是因为不愿意分享给特定的对象,对某些小朋友不信任、不喜欢或者不熟悉,所以不愿意分享。
还有的时候,是“嫉妒”,他们觉得爸爸妈妈似乎更爱别的小朋友,不爱自己了,所以出于生气不愿意分享。
到底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需要父母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宝贝,为什么不愿意呢?”“能跟爸爸妈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能告诉爸爸妈妈,你在担心什么吗?”
3. 和孩子协商,教会孩子沟通和协商
了解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后,父母可以进一步和孩子交流。
如果孩子是出于对玩具的喜爱,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那你再玩一会,就给他(她)玩好吗?”“他(她)那里也有个不错的玩具,你们可以商量一下,交换着玩怎么样?”“原来你担心玩具被弄坏啊。那你就告诉他(她)原因,如果他(她)保证不弄坏,你就借给他玩怎么样?”“我有个好主意,你们俩一起玩这个玩具,不是很好吗?”
有时换一种提问方式,也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孩子不愿意接受“把布偶给妹妹玩”,但是如果父母问“我们来教妹妹玩这个布偶怎么样?”他(她)便兴致勃勃地把布偶交到妹妹手里,和妹妹一起玩起来。
如果出于对孩子分享对象的考虑,父母可以在鼓励孩子分享之前先创造孩子之间的互动,如创造一些两个人合作的小游戏,让他们更加熟悉、信任,也在游戏中更能体会到合作、分享的快乐。
如果孩子表现出“嫉妒”的小情绪,那么父母可以亲亲孩子,或者抱抱孩子,告诉孩子他们是爸爸妈妈的最爱。在得到了父母肯定的爱之后,孩子获得了一种安全感,也更愿意分享。
当然,教会孩子分享可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但是不能代替孩子做决定。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分享,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顺便说一句,对于那些孩子特别看重的“心爱之物”,父母应该提醒孩子收好它。训练孩子管理好自己的东西也是重要的一项技能。
分享是一件需要“主动性”的事情,因此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平等地沟通、协商,尤其在家里来了客人时,切不可因为“面子”问题,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的事。那样很容易失掉孩子对自己的信任,也失掉了让他们学会与人协商的教育契机。
4. 分享的目的——外化成孩子的行为习惯,内化成孩子的人格
上文中我们提到,教会孩子分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庭长期的分享教育熏陶。
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孩子在吃零食时,父母可以询问孩子“妈妈也很想吃,你愿意分享给妈妈一些吗?”
如果孩子愿意,父母应该及时鼓励,“宝贝真好!”“太好吃了,谢谢宝贝!”这对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十分重要。
平时还可以多跟孩子一起读一些分享主题的绘本,让分享成为孩子心中一件美好的事情。
父母除了多提供分享的机会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行为。很难想象,一个自己都不愿意分享东西给亲戚朋友或者邻里的人,能够轻而易举教会他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我们建议,父母可以经常和其他家庭一起组织出游,或者一起做饭、分享食物等。平时父母也可以分享一些自制的食品或小礼物给朋友或邻居,如果两个家庭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经常走动,两个家庭的小朋友之间也容易成为好伙伴,互相分享。
当然,相处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孩子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父母不要不允许孩子之间的冲突发生,或在孩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孩子一味谦让,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应该让孩子勇敢地说出来自己的想法,用更加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比如孩子特别想玩对方的玩具,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你可以问问他愿不愿意。”“你可以想想办法,比如你告诉他你玩一会就还给他。”“你可以试着用你的玩具熊去跟他交换着玩。”
此外,父母还要提醒孩子,借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珍惜,弄坏了的话需要道歉、赔偿。否则下次别人就不愿意再借给你了。
如果是在幼儿园,孩子们通常会遇到在同一时间都想玩同一个玩具的情况,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可以跟其他小朋友商量着轮流玩、石头剪刀布等。
父母是孩子行为和思想的领路人,教孩子分享的目的,绝不是一个小小的行为本身那么简单。培养孩子协商的行为习惯,让尊重内化成孩子的人格,将让孩子一生受益。
· END ·
图源丨包图网
作者丨肖瑶 李雨朦 刘文利
整理丨余涵萱
编辑丨李雨朦 余涵萱 刘文利
视觉丨多诺瓦 张昱凌
校对丨张昱凌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或蓝字查看)
生理生命诞生丨生殖器官/抠肚脐/月经自慰/憋尿/勃起丨性行为
关系分床/恋母/隐私丨爱情丨婚姻与生育安全隐私部位丨性游戏丨父女/母子相处非意愿性关注丨儿童性侵害绘本中的性丨媒体的性儿童权利丨平等性发展0-6岁婴幼儿性发展丨婴幼儿性兴趣小学生性发展(一)/(二)/(三)
性教育家庭性教育丨幼儿园性教育丨中小学性教育全面性教育丨儿童性教育及课程建设性教育九大误区读本课程读本动态丨“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在线课程“全面性教育”在线课程
性别刻板印象丨生育与性别平等丨男性气质摇滚乐队与女性丨职场性骚扰丨身材羞耻LGBTQIA+骄傲做自己丨LGBTQ+游戏测评拒绝恐同丨校园暴力与性少数丨Les超话出柜报告丨彩色的幸福与真实丨职场上的同性恋